找到相关内容2354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石头希迁的禅思想及其教育方法

    所以,本篇一开头,先说明由印  度传来的佛心是以密付----以心传心的方式传下来的,受法的人因智  慧有高低、利钝之别,故教法上立顿渐二法,当时南北两宗相互排斥  ,石头虽属南宗法统,但对于这种现象...

    林义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3570922.html
  • 宋代的译经润文官与佛教

    人数的  多寡、官阶的高低、信仰与交游等,都可能造成对佛教有利的情况,  对帮助佛教的流布与当时学术社会风气定有相当程度的影响。从另一  角度来看,佛学因为皇室的重视佛教,已  一七页  变成一种专门...

    黄启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24870930.html
  • 明末《物不迁论》的诤辩——异议者澄的佛学思想分析

    甚至用「位阶法」来排列高低顺位  。  四、镇澄对「性住」非「不迁」的质疑与自辩  镇澄质疑僧肇的论点,如前所述,是针对「性住」而发的。到底  他如何展开质疑呢?亦须在此加以考察。  他说,他所谓「性住...

    江灿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2971094.html
  • 《维摩诘经.入不二法门品》论析--以水平诠释架构为论述依据

    因角度切入点的差异,故有种种不同;后者所要呈显的理,因层次高低不同,便有不同深浅内涵的差异;前者为水平的不同,后者属垂直的差异,此其大别。  本文以为:维摩诘是要大家谈“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?”重点当是...亦有高低之不同,前三十一位菩萨是一阶,文殊菩萨是一阶,维摩诘又是一阶;三阶层层转上,到维摩诘才是对“不二”究竟圆满的传达;这种三阶垂直的诠释法,是传统注家主流,唯其说法有诸多需商榷处,因本人已另有文章...

    许宗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4471151.html
  • 台湾本土佛教的传统与变迁: 岩仔的调查研究

    除外。  (二)岩与宫的差别  在竹山镇瑞德岩访问时, 听到寺比岩大, 岩又大于宫的说法。不过,这是指规模大小, 还是指神格高低, 则难以定说, 因寺有大寺小寺, 岩有大岩小岩, 庙有大庙小庙, 客观...

    林美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0071183.html
  • 紫柏大师生平及其思想研究

    金刚般若经》中,须菩提首以降心为问者,盖知此心苦海源头、生死根株故也。此心一废,智识销融。所谓真心者,如浮云散而明月彰矣。明月照世,高低远近,四海百川,行潦蹄涔,处处影见,然未尝有心也。(《全集》,卷...

    范佳玲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90771325.html
  • 菩提心就是要为了一切众生而发誓成佛!

    的逼迫,所以选择了自杀。虽然这是很愚昧的作法,但凡夫人本来就愚昧,他们想不出别的办法,就只有选择一死了之。   我们现在就是要明白,生活品质的高低只是生存的方式而已,人生还有更重要的远大目标,这些...

    堪布慈诚罗珠

    |菩提心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4/13032071401.html
  • 禅茶一趣

    、敬、清、寂。七则:点茶的浓度,茶水的质地,水温的高低,火候的大小,煮茶的炭料,炉子的方位,插花的艺术。但最能代表茶道之“道”的莫过于和、敬、清、寂四规。  “和”就是调和、和悦、和睦,表达出了茶室...

    源 提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45671609.html
  • 吴智和:明代僧家、文人对茶推广之贡献(2)

    时有高低,初无一定准则,  在内地大约每引抽茶课若干,据载﹕「凡征课,洪武初定,  凡卖茶去处赴宣课司,依例三十分抽一分,芽茶、叶茶各验  价值纳课,贩茶不拘地方。」(注222)而明会典茶课条内,  凡...

    吴智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53671650.html
  • 佛门中的“安居”犍度

    谈。[17]   因此,如何正确对待戒律,把“安居” 制度正常化,是关系到佛教兴衰的根本。我们认为,重在要体现出“安居”的实用性,恢复寺院中,以戒腊的高低,作为僧团长幼次序的标准。这样僧众“安居”的...

    照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373508.html